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|亚洲精品无码不卡观看|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|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潮国自产

    <span id="xnnsu"><video id="xnnsu"><b id="xnnsu"></b></video></span>
    <optgroup id="xnnsu"></optgroup>
    <ol id="xnnsu"><output id="xnnsu"></output></ol>

      <optgroup id="xnnsu"><li id="xnnsu"></li></optgroup>

      <span id="xnnsu"><sup id="xnnsu"></sup></span>

      <span id="xnnsu"><sup id="xnnsu"></sup></span>

      1. 二維碼

       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

        Top
       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
        時政要聞 縣區(qū)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
       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
       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
        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
         焦作晚報 “焦作+”客戶端
        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臺 
        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
          您現在的位置: 焦作網 > 經典山陽 > 歷史名人 > 正文

        經典山陽

        柳宗元籍貫河內考略
        □李立明
        更新時間:2024/6/7 10:08:15    來源:焦作晚報

          柳宗元,字子厚,唐代著名文學家、思想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,世稱“柳河東”。關于其籍貫,他在《送獨孤申叔序》一文中自言:“河東,古吾土也!薄杜f唐書·柳宗元傳》也說他是河東人!缎绿茣ち谠獋鳌穭t言:“其先蓋河東人!边@里的河東指的是秦漢以來的河東郡(今山西省西南部)。秦置河東郡,治安邑(今山西省夏縣禹王村),轄境相當今山西沁水以西、霍縣以南地區(qū),漢因之。具體是河東郡那個縣,在史書、柳宗元的文集、好友劉禹錫文章中都明確稱其為“河東解人”。

          一

          唐人尚郡望(某一地域范圍內的名門大族),如與柳宗元同時期的韓愈,因郡望昌黎,自稱韓昌黎,其實他是河陽(今河南孟州)人。柳氏與裴氏、薛氏為河東望族,柳氏以河東為郡望,稱河東柳氏。根據眾多出土的唐代河東柳氏墓志,河東為柳氏的郡望,而非籍貫。柳宗元自己以及史書中稱“河東人”,其實說的是郡望,綜合考察柳宗元一生的足跡,他從未留下回到河東的文章或詩篇,也應該從未回過河東解縣(今屬山西運城)。當然,如果上溯至柳氏的先祖,的確曾生活在河東,故河東既是柳宗元的郡望,也是其祖居地。

          唐大歷八年(773年),柳宗元生于長安,時其父柳鎮(zhèn)任長安主薄。唐元和十四年(819年),柳宗元病逝于柳州,次年歸葬長安萬年縣祖塋。因此柳宗元的出生地和埋葬地均為長安,這一點毫無異議。

          籍貫是一個人祖輩、父輩的居住地。柳宗元曾祖柳從俗、祖父柳察躬、父柳鎮(zhèn),特別是其曾祖、祖父的居住地,一直以來因缺乏文獻記載,莫知其詳。直到柳從俗墓志的出現,結合其他河東柳氏家族的墓志,讓我們對柳宗元祖輩遷徙情況有了初步了解。

          柳宗元曾祖,文獻記載為柳從裕。2012年,河南孟州出土了柳從俗的墓志,志蓋題“大唐故柳府君墓志銘”,糾正了文獻記載的錯誤,按墓志其曾祖應為柳從俗。該墓志拓片收錄于毛陽光編《洛陽流散唐代墓志匯編續(xù)集》。據墓志,墓主柳從俗,“河東解人也”,曾祖柳旦,祖父柳楷,父柳子夏。其生于唐咸亨元年(670年),“天寶七載二月十日怛化于河內郡河內縣之里第,春秋七十九”。其以門蔭宿衛(wèi)殿省,歷官相州鄴縣尉、并州太原縣尉、太原府祁縣尉、洺州洺水縣令,以景城郡清池縣令致仕,授散朝大夫,從五品下。柳從俗一生輾轉多地,歷官都是基層官員,河內郡并非其仕宦之地,他終老于河內縣(今河南沁陽)私宅,并于唐天寶七年(748年)與夫人長孫氏“合葬于河南府河陽縣湨梁鄉(xiāng)之原,侍先塋”,可以說明其已經舉家定居河內,而“侍先塋”,似乎表明在河陽還有柳氏先人的墓葬。唐顯慶二年(657年)十二月九日,“廢谷州,以福昌、新安、澠池、永寧四縣,并懷州之河陽、濟源、溫縣、王屋、鄭州汜水,并隸洛州”,原隸屬懷州的河陽改隸洛陽。柳從俗死后葬于河陽,這里南面大河,遙望東都,雖非洛陽北邙,也不失為風水寶地。

          二

          柳氏自秦末定居河東解縣后,子孫繁衍,成河東望族之一。西晉滅亡后,河東柳氏一部分留守河東,一部分向南遷徙,并且分為兩路:柳恭一支遷于汝、穎(今河南臨汝和安徽阜陽),為西眷;另外一支由柳卓率領徙居襄陽(今湖北襄陽),為東眷,但均以河東為郡望,自稱“河東柳氏”。

          隋朝建立后,東眷、西眷及其他柳氏支系后裔紛紛北歸,許多重要人物在隋朝政權中任職,一直到唐朝。據出土于洛陽的唐貞元十九年(803年)《柳鋋墓志》:七代祖、隋楊州刺史諱僧習至曾祖王父、皇徐州長史諱子夏,五世兆于少陵原;王父、皇蘇州常熟縣丞諱從心卜適于茲,烈考、皇荊府倉曹參軍諱固安宅于其右。可知柳宗元家族所屬的西眷柳僧習一支,北歸后除了柳僧習(為柳宗元八世祖)一代葬于洛陽之外,其妻及后嗣徙居長安,歷五世至柳子夏,皆葬于長安少陵原。長安城南少陵原(鳳棲原)為柳宗元家族墓葬地。

          柳宗元在《故宏農令柳府君墳前石表辭》中寫道:“少陵原柳氏之大墓……由新墓而南若干步,曰高祖王父蘭州府君諱某字某之墓。又東若干步,曰曾祖王父邠州府君諱某之墓。西若干步,曰祖王父司議郎府君諱某之墓。咸異兆而相望。昭穆之有位序,壤樹之有豐殺,皆如律令。”

          應該說自柳宗元八世祖柳僧習以降,至柳子夏(柳從俗父),作為士族門第、顯宦大家,長期居住在政治中心長安,死后皆葬于長安城南。唐顯慶二年(657年),改洛陽為東都,唐高宗頻繁往來于兩京之間,并長期在洛陽停留,王朝的政治中心東移至洛陽。到了武則天執(zhí)政時期,遷都洛陽。隨著政治中心的東移,不少士族大姓遷至河南。大約在同一時期,河東柳氏家族柳子夏后裔柳從心、柳從俗從長安東遷河南,其中柳從心遷居洛陽,死后葬于新安,而柳從俗遷居與洛陽一河之隔的河內郡河內縣,死后葬于河陽。

          柳子夏后裔從長安東遷或許與唐初的政治生態(tài)變化有關。柳宗元先祖自柳僧習一代北歸后,家族顯宦輩出,有多人官至宰相,“自慶以下四世為相封侯”。唐高宗時,柳宗元的堂高伯祖柳奭為中書令(宰相),且因王皇后為外甥女,貴為外戚,一時家族光耀,風光無兩。唐永徽五年(654年),唐高祖恩寵武則天,王皇后失寵。唐永徽六年(655年),王皇后因行厭勝之術被廢,柳奭被貶官,后遭許敬宗、李林甫構陷被處死,家產抄沒,家人流放。柳奭之死雖未直接波及柳子夏支系,但受此影響,柳氏家族開始衰敗,不復昔日貴為皇親國戚的榮耀。柳宗元高祖柳子夏官止于徐州長史;曾祖柳從俗,景城郡清池縣令致仕;曾伯祖柳從心,常熟縣丞;祖柳察躬,湖州德清令,其他兄弟四人皆官職低微;父柳鎮(zhèn)最高擔任殿中侍御史,都是品階較低的官員。

          三

          柳宗元的先祖與河內郡頗有淵源。其五世祖柳楷,兄弟六人,其中,柳燮曾任河內椽,而柳亨在隋末曾任王屋令。從柳從俗的生卒年代推斷,其子柳察躬、其孫柳鎮(zhèn)應該出生于河內并長期在河內生活。柳從俗死后8年,唐天寶十四年(755年),安史之亂爆發(fā),戰(zhàn)亂之初,安祿山叛軍兵鋒直指洛陽,與洛陽一河之隔的河內隨時可能落入叛軍之手。為躲避戰(zhàn)亂,柳鎮(zhèn)扶老攜幼,載著家藏書籍隱居于王屋山中,悄悄地尋找食物,其間為眾子侄授課,“以忘其憂”,此后乘戰(zhàn)亂間隙離開了王屋山舉家南遷。柳宗元在為其父所作《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》中記述了家族這段苦難的經歷:“天寶末,經術高第。遇亂,奉德清君夫人載家書隱王屋山。間行以求食,深處以修業(yè),作《避暑賦》。合群從弟子侄,講《春秋左氏》《易王氏》,衎衎無倦,以忘其憂。”《新唐書·柳宗元傳》載:“(宗元)父鎮(zhèn),天寶末遇亂,奉母引王屋山,常間行求養(yǎng),后徙于吳!

          柳鎮(zhèn)選擇扶老攜幼避亂王屋山,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居住地河內縣距離王屋山不遠,僅需一天路程即可抵達。王屋山山高林密,“太行八陘”第一陘——軹關陘從山中穿過,是溝通河內與關中的一條重要通道。戰(zhàn)亂時居于山中,向西可進入晉南,過風陵渡抵達長安,向東可返回河內縣居所,進退有據。此外,唐代,王屋山作為東都洛陽的后花園,風景秀美,道教鼎盛,譽為“道教第一洞天”,不少詩人、達官顯貴在山中修建別墅。如著名詩人、武則天時期官拜宰相的李嶠在王屋山側構筑有私家園林,縣志稱“李嶠園”。蕭俛“為唐穆宗相,移病歸老,治墅濟源城西,自放山野,優(yōu)游窮年”,是為蕭俛別墅;邊塞詩人岑參,“早年家王屋,五別青蘿春”,曾在王屋山結廬隱居,名為“青蘿齋”。柳氏家族在王屋山中或有別墅,也未可知。

          柳鎮(zhèn)在戰(zhàn)亂間隙離開王屋山,舉家南遷,投奔在南方做官的父親柳察躬。安史之亂后,柳氏家族遷回長安,柳鎮(zhèn)曾任長安主薄,累遷殿中侍御史,卒于長安家宅,死后葬于長安萬年縣祖塋。隨著時間的流逝,柳從俗、柳察躬、柳鎮(zhèn)三代在河內生活的記憶漸漸被后人淡忘。

          柳宗元曾祖柳從俗的墓志,不僅可以豐富河東柳氏在唐代遷徙的路線,也可以表明河內縣為柳宗元的祖輩、父輩的居住地,是其籍貫所在地。

        文章編輯:陳婷 
      2. 上一篇文章:
      3. 下一篇文章: 沒有了
      4. 焦作網免責聲明:

        本網所有稿件,未經許可不得轉載。
       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,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。
        刊發(fā)、轉載的稿件,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。


        柳宗元籍貫河內考略
        □李立明
        2024/6/7 10:08:15    來源:焦作晚報

          柳宗元,字子厚,唐代著名文學家、思想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,世稱“柳河東”。關于其籍貫,他在《送獨孤申叔序》一文中自言:“河東,古吾土也。”《舊唐書·柳宗元傳》也說他是河東人!缎绿茣ち谠獋鳌穭t言:“其先蓋河東人。”這里的河東指的是秦漢以來的河東郡(今山西省西南部)。秦置河東郡,治安邑(今山西省夏縣禹王村),轄境相當今山西沁水以西、霍縣以南地區(qū),漢因之。具體是河東郡那個縣,在史書、柳宗元的文集、好友劉禹錫文章中都明確稱其為“河東解人”。

          一

          唐人尚郡望(某一地域范圍內的名門大族),如與柳宗元同時期的韓愈,因郡望昌黎,自稱韓昌黎,其實他是河陽(今河南孟州)人。柳氏與裴氏、薛氏為河東望族,柳氏以河東為郡望,稱河東柳氏。根據眾多出土的唐代河東柳氏墓志,河東為柳氏的郡望,而非籍貫。柳宗元自己以及史書中稱“河東人”,其實說的是郡望,綜合考察柳宗元一生的足跡,他從未留下回到河東的文章或詩篇,也應該從未回過河東解縣(今屬山西運城)。當然,如果上溯至柳氏的先祖,的確曾生活在河東,故河東既是柳宗元的郡望,也是其祖居地。

          唐大歷八年(773年),柳宗元生于長安,時其父柳鎮(zhèn)任長安主薄。唐元和十四年(819年),柳宗元病逝于柳州,次年歸葬長安萬年縣祖塋。因此柳宗元的出生地和埋葬地均為長安,這一點毫無異議。

          籍貫是一個人祖輩、父輩的居住地。柳宗元曾祖柳從俗、祖父柳察躬、父柳鎮(zhèn),特別是其曾祖、祖父的居住地,一直以來因缺乏文獻記載,莫知其詳。直到柳從俗墓志的出現,結合其他河東柳氏家族的墓志,讓我們對柳宗元祖輩遷徙情況有了初步了解。

          柳宗元曾祖,文獻記載為柳從裕。2012年,河南孟州出土了柳從俗的墓志,志蓋題“大唐故柳府君墓志銘”,糾正了文獻記載的錯誤,按墓志其曾祖應為柳從俗。該墓志拓片收錄于毛陽光編《洛陽流散唐代墓志匯編續(xù)集》。據墓志,墓主柳從俗,“河東解人也”,曾祖柳旦,祖父柳楷,父柳子夏。其生于唐咸亨元年(670年),“天寶七載二月十日怛化于河內郡河內縣之里第,春秋七十九”。其以門蔭宿衛(wèi)殿省,歷官相州鄴縣尉、并州太原縣尉、太原府祁縣尉、洺州洺水縣令,以景城郡清池縣令致仕,授散朝大夫,從五品下。柳從俗一生輾轉多地,歷官都是基層官員,河內郡并非其仕宦之地,他終老于河內縣(今河南沁陽)私宅,并于唐天寶七年(748年)與夫人長孫氏“合葬于河南府河陽縣湨梁鄉(xiāng)之原,侍先塋”,可以說明其已經舉家定居河內,而“侍先塋”,似乎表明在河陽還有柳氏先人的墓葬。唐顯慶二年(657年)十二月九日,“廢谷州,以福昌、新安、澠池、永寧四縣,并懷州之河陽、濟源、溫縣、王屋、鄭州汜水,并隸洛州”,原隸屬懷州的河陽改隸洛陽。柳從俗死后葬于河陽,這里南面大河,遙望東都,雖非洛陽北邙,也不失為風水寶地。

          二

          柳氏自秦末定居河東解縣后,子孫繁衍,成河東望族之一。西晉滅亡后,河東柳氏一部分留守河東,一部分向南遷徙,并且分為兩路:柳恭一支遷于汝、穎(今河南臨汝和安徽阜陽),為西眷;另外一支由柳卓率領徙居襄陽(今湖北襄陽),為東眷,但均以河東為郡望,自稱“河東柳氏”。

          隋朝建立后,東眷、西眷及其他柳氏支系后裔紛紛北歸,許多重要人物在隋朝政權中任職,一直到唐朝。據出土于洛陽的唐貞元十九年(803年)《柳鋋墓志》:七代祖、隋楊州刺史諱僧習至曾祖王父、皇徐州長史諱子夏,五世兆于少陵原;王父、皇蘇州常熟縣丞諱從心卜適于茲,烈考、皇荊府倉曹參軍諱固安宅于其右?芍谠易逅鶎俚奈骶炝曇恢,北歸后除了柳僧習(為柳宗元八世祖)一代葬于洛陽之外,其妻及后嗣徙居長安,歷五世至柳子夏,皆葬于長安少陵原。長安城南少陵原(鳳棲原)為柳宗元家族墓葬地。

          柳宗元在《故宏農令柳府君墳前石表辭》中寫道:“少陵原柳氏之大墓……由新墓而南若干步,曰高祖王父蘭州府君諱某字某之墓。又東若干步,曰曾祖王父邠州府君諱某之墓。西若干步,曰祖王父司議郎府君諱某之墓。咸異兆而相望。昭穆之有位序,壤樹之有豐殺,皆如律令!

          應該說自柳宗元八世祖柳僧習以降,至柳子夏(柳從俗父),作為士族門第、顯宦大家,長期居住在政治中心長安,死后皆葬于長安城南。唐顯慶二年(657年),改洛陽為東都,唐高宗頻繁往來于兩京之間,并長期在洛陽停留,王朝的政治中心東移至洛陽。到了武則天執(zhí)政時期,遷都洛陽。隨著政治中心的東移,不少士族大姓遷至河南。大約在同一時期,河東柳氏家族柳子夏后裔柳從心、柳從俗從長安東遷河南,其中柳從心遷居洛陽,死后葬于新安,而柳從俗遷居與洛陽一河之隔的河內郡河內縣,死后葬于河陽。

          柳子夏后裔從長安東遷或許與唐初的政治生態(tài)變化有關。柳宗元先祖自柳僧習一代北歸后,家族顯宦輩出,有多人官至宰相,“自慶以下四世為相封侯”。唐高宗時,柳宗元的堂高伯祖柳奭為中書令(宰相),且因王皇后為外甥女,貴為外戚,一時家族光耀,風光無兩。唐永徽五年(654年),唐高祖恩寵武則天,王皇后失寵。唐永徽六年(655年),王皇后因行厭勝之術被廢,柳奭被貶官,后遭許敬宗、李林甫構陷被處死,家產抄沒,家人流放。柳奭之死雖未直接波及柳子夏支系,但受此影響,柳氏家族開始衰敗,不復昔日貴為皇親國戚的榮耀。柳宗元高祖柳子夏官止于徐州長史;曾祖柳從俗,景城郡清池縣令致仕;曾伯祖柳從心,常熟縣丞;祖柳察躬,湖州德清令,其他兄弟四人皆官職低微;父柳鎮(zhèn)最高擔任殿中侍御史,都是品階較低的官員。

          三

          柳宗元的先祖與河內郡頗有淵源。其五世祖柳楷,兄弟六人,其中,柳燮曾任河內椽,而柳亨在隋末曾任王屋令。從柳從俗的生卒年代推斷,其子柳察躬、其孫柳鎮(zhèn)應該出生于河內并長期在河內生活。柳從俗死后8年,唐天寶十四年(755年),安史之亂爆發(fā),戰(zhàn)亂之初,安祿山叛軍兵鋒直指洛陽,與洛陽一河之隔的河內隨時可能落入叛軍之手。為躲避戰(zhàn)亂,柳鎮(zhèn)扶老攜幼,載著家藏書籍隱居于王屋山中,悄悄地尋找食物,其間為眾子侄授課,“以忘其憂”,此后乘戰(zhàn)亂間隙離開了王屋山舉家南遷。柳宗元在為其父所作《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》中記述了家族這段苦難的經歷:“天寶末,經術高第。遇亂,奉德清君夫人載家書隱王屋山。間行以求食,深處以修業(yè),作《避暑賦》。合群從弟子侄,講《春秋左氏》《易王氏》,衎衎無倦,以忘其憂!薄缎绿茣ち谠獋鳌份d:“(宗元)父鎮(zhèn),天寶末遇亂,奉母引王屋山,常間行求養(yǎng),后徙于吳!

          柳鎮(zhèn)選擇扶老攜幼避亂王屋山,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居住地河內縣距離王屋山不遠,僅需一天路程即可抵達。王屋山山高林密,“太行八陘”第一陘——軹關陘從山中穿過,是溝通河內與關中的一條重要通道。戰(zhàn)亂時居于山中,向西可進入晉南,過風陵渡抵達長安,向東可返回河內縣居所,進退有據。此外,唐代,王屋山作為東都洛陽的后花園,風景秀美,道教鼎盛,譽為“道教第一洞天”,不少詩人、達官顯貴在山中修建別墅。如著名詩人、武則天時期官拜宰相的李嶠在王屋山側構筑有私家園林,縣志稱“李嶠園”。蕭俛“為唐穆宗相,移病歸老,治墅濟源城西,自放山野,優(yōu)游窮年”,是為蕭俛別墅;邊塞詩人岑參,“早年家王屋,五別青蘿春”,曾在王屋山結廬隱居,名為“青蘿齋”。柳氏家族在王屋山中或有別墅,也未可知。

          柳鎮(zhèn)在戰(zhàn)亂間隙離開王屋山,舉家南遷,投奔在南方做官的父親柳察躬。安史之亂后,柳氏家族遷回長安,柳鎮(zhèn)曾任長安主薄,累遷殿中侍御史,卒于長安家宅,死后葬于長安萬年縣祖塋。隨著時間的流逝,柳從俗、柳察躬、柳鎮(zhèn)三代在河內生活的記憶漸漸被后人淡忘。

          柳宗元曾祖柳從俗的墓志,不僅可以豐富河東柳氏在唐代遷徙的路線,也可以表明河內縣為柳宗元的祖輩、父輩的居住地,是其籍貫所在地。

        文章編輯:陳婷 
         
        相關信息:
        穿越影寺大峽谷
        本周六我市文博場館多項活動等您來
        再訪夏都遺址
        崗莊村:風水寶地多傳說
        《焦作市情概覽》出版發(fā)行
        沁陽市舉行李商隱紀念館開館典禮
        2023年我市博物館接待觀眾50余萬人次
        沁陽旅游為何“突然”火了
        市領導調研我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工作
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:

        本網所有稿件,未經許可不得轉載。
       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,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。
        刊發(fā)、轉載的稿件,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。

        版權聲明 | 焦作日報社簡介 | 焦作網簡介 | 網上訂報 | 聯系我們
        版權所有: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,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。
        《焦作日報》遺失聲明熱線:(0391)8797096 郵編:454002
       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(0391)8797000 舉報郵箱:jzrbcn@163.com
        河南省“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”專項整治工作熱線:0371-65598032 舉報網站:www.henanjubao.com
       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-1
       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:41120180013
      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號:11642120  地址: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(yè)·國貿大廈 


   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

        版權所有: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,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。
      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41120180013 電話:(0391)8797000